一、案例回放
某天,张女士接到号称是“网络侦查部工作人员”的电话。
“工作人员”:“张女士吗?我这边是网络侦查部,你在A注册的手机号涉嫌诈骗,请配合调查。”
张女士:“怎么会?我从来没出过B市。”
“工作人员”:“有可能是身份证被冒用了,我这边帮你转接A市公安,让公安帮你查一下身份证是否安全。”
“王警官”:“我是“王警官”,你涉嫌挪用医保资金,欺诈骗保,需要录口供,线上线下均可,线上通过社交软件录音,线下需到A市“XX派出所”。
张女士:“去A市太麻烦了,我选择线上录音。”
“王警官”把张女士拉进了一个聊天群,里面成员头像全是警官证,非常“权威”。
“王警官”:“录音时,你要注意周围环境,确保没有人打扰。”
“王警官”:“这个案件牵扯非常庞大,你知道XXX吗?那个是我们破获的洗钱组织,头目被我们抓获后,口供说是你授意的,以及在头目家中搜出一堆你的假证。”
张女士:“警官,我冤枉啊,苍天为鉴,我绝对没做违法犯罪的事情,可能是之前身份证丢失被骗子利用了。”
“王警官”:“我们会好好彻查此事,录口供的事情你要保密,否则会给你带来危险。陈队,您有什么要说的吗?”
“陈队”:张女士你把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报一下,警队需要对你的账户进行监控。”
张女士:622xxx000,你们一定要帮我查清楚,证明我的清白!”
2分钟后,张女士手机短信提示,银行卡50万的存款都被转走。此时张女士才得知被骗,马上报警。
二、案例分析
此案例中,诈骗分子冒充有关机关工作人员,利用受害者的恐慌心理,通过声称其涉嫌犯罪、需要配合调查等手段,并提供一些看似真实的伪造证明材料,如警官证号码、案件编号等,以增加可信度,让受害者感到害怕和焦虑。这种心理压力会降低受害者的判断力,使其更容易上当受骗。他们通常会使用“时间紧迫”、“否则将面临法律后果”等话术,制造紧迫感,让受害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。
三、防骗锦囊
1.不轻易相信陌生来电、短信,不轻易添加陌生人好友,不轻易点击未知链接。
2.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、社交软件办案,也不会通过互联网发送“警员证”“通缉令”“逮捕令”等图片,更不会以清查资产为由转账到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。
3.积极学习金融防骗知识,提高识骗防骗能力,一旦遭遇诈骗,立刻报警求助。
民生银行广州分行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